今日,重慶日報刊發
中共兩江新區工作委員會理論學習中心組文章
——《提高政治站位 保持戰略定力
加快建設高質量發展引領區高品質生活示范區》
一起來看詳細內容!
﹀ ﹀ ﹀

▲ 重慶日報2021年9月7日007版
中共兩江新區工作委員會理論學習中心組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兩江新區堅持把“創新”擺在第一位,深入推進大數據智能化創新,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核心承載區。
一是著力打造科創平臺。 充分發揮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等政策優勢,高標準高質量打造兩江協同創新區、禮嘉悅來智慧園、兩江數字經濟產業園三大科創平臺。 二是著力優化創新生態。 三是著力深化產業創新。 把產業科技創新作為主戰場,謀劃建設11個產業功能區,全面實施產業“鏈長制”,打造系列創新聯合體,促進汽車、電子信息兩大千億級支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培育壯大高端裝備、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數字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
兩江新區堅持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和一體化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一區兩群”協調發展。
一是發揮對主城都市區發展的引領作用。 持續做大經濟總量,不斷壯大綜合實力,增強要素集聚力、產業支撐力、創新驅動力、開放引領力,與所在行政區深化協同聯動,與涪陵區、銅梁區等深化戰略合作,在主城都市區建設中勇挑重擔、走在前列。 二是發揮對“兩群”發展的帶動作用。 三是發揮對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聯動作用。 與四川天府新區共同打造內陸開放門戶,建立聯席會議制度,開設兩江天府合作辦事窗口,組建汽車、電子信息等八大產業聯盟,與廣安市、宜賓市等川渝毗鄰地區簽訂合作協議,在鄰水縣設立“無水港”,努力打造川渝合作示范樣板。
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新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江新區堅持深學篤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充分發揮“一半山水一半城”生態本底優勢,做好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和宜居宜業宜游“三宜”文章,努力成為我市彰顯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示范窗口。

一是持續改善生態環境。 加強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力解決環境突出問題,轄區河流水質穩定達標,城市建成區污水集中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去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超330天。 二是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三是發揮對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聯動作用。 創新實施“公園長制”,著力打造“百園之城”,建成各類公園121個,加快推進200公里綠道步道建設,坡坎崖綠化美化成為全市標桿。
全力打造內陸開放門戶
兩江新區堅持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實行更高水平開放,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著力發揮國家級新區、自貿試驗區、中新互聯互通示范項目“三區疊加”優勢,當好全市擴大開放排頭兵。

一是高標準打造開放平臺。 加快建設果園港、兩路寸灘綜合保稅區、江北嘴國際金融中心、悅來國際會展城等開放平臺,以及上合組織國家多功能經貿平臺、國際合作產業園等國際合作平臺,今年上半年果園港中歐班列(渝新歐)、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分別到發151、120班次,做好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產業文章。 二是高質量發展開放型經濟。 三是高水平實施制度型開放。 積極“先行先試”,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市場主體已突破10萬戶,重慶自貿區兩江片區形成14條可復制推廣典型案例,其中3項入選全國最佳實踐案例。
努力成為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兩江新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補齊民生短板,統籌發展和安全,著力打造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現代城市樣板。

一是提升城市品質。 對標國內外先進城市,高標準做好規劃、建設、管理各項工作,推動魚復、龍興、水土產業園區向三大現代新城轉變,建成投用禮嘉智慧天街、光環購物公園、絲路花街等商業中心,加快建設龍興亞洲杯足球場、兩江新區第一人民醫院擴建等重點民生項目。 二是優化民生服務。 三是推動安全發展。 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嚴格落實疫情防控各項措施,推動城市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創新。大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國博中心海綿改造項目入選國家住建部經典案例庫。狠抓安全生產、社會治安、防災減災等重點領域安全工作,促進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部分資料來源:重慶日報
重慶兩江新區
? 2020 重慶兩江新區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渝ICP備2020014939號-1
渝公網安備 50011202502943號網站建設:指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