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方法論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歷史耐心”
所謂“歷史耐心”,就是把正在做或者要做的事情放在歷史長河中去大浪淘沙,放到歷史的大坐標和大背景下去觀照,體現的是一種不以一地一域論成敗、不以一時一事論英雄的態度。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有“歷史耐心”。深入學習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領會“歷史耐心”的深層內涵與實踐意義,對于我們戰勝強國復興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行穩致遠具有重要的意義。
2014年12月9日至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是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的重要內容,要有歷史耐心,不要急于求成。城市是現代化建設的“火車頭”,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從歷史發展和國際比較來看,我國在一個農業大國的基礎上推進城鎮化,向現代化邁進,這是我們的最大國情。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進程,關系到“三農”問題的解決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系到國家現代化建設全局。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歷史耐心,保持戰略定力,部署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探索走出一條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動“鄉土中國”穩步走向“城鎮中國”。
2017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建設雄安新區是一項歷史性工程,一定要保持歷史耐心,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設立雄安新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是重大的歷史性戰略選擇,對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調整優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培育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對于建設雄安新區這樣的歷史性工程,處理好“快”與“慢”的關系尤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得清清楚楚后再開工建設”“要堅持用最先進的理念和國際一流水準規劃設計建設,經得起歷史檢驗”,不搞急就章,不搞一時的形象工程,為推動雄安新區建設提供了方法論。雄安新區從無到有、從藍圖到實景,一座高水平現代化城市拔地而起,讓人們越來越體會到“雄安新區將是我們留給子孫后代的歷史遺產”的深刻意涵。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指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非一日之功。要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既要謀劃長遠,又要干在當下,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讓黃河造福人民。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黃河安瀾關系到我國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著眼于生態文明建設全局,親自擘畫、親自部署、親自推動,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保護母親河,必須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2020年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要拿出“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確保一江清水綿延后世、惠澤人民。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增強長三角地區和長江經濟帶創新能力與競爭能力,提高經濟集聚度、區域連接性和政策協同效率,對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意義重大。在推動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將長江的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繪就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使長三角區域和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
2020年12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用好改革這一法寶。凡是涉及農民基本權益、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情,必須看準了再改,保持歷史耐心。鄉村振興關乎國家糧食安全和老百姓的飯碗,關系到農村居民的生活幸福,關系到社會整體的現代化,也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將保持“歷史耐心”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方法論,深刻體現了對鄉村發展規律的清醒認知和戰略定力。這一理念要求我們摒棄急功近利思維,以長遠眼光系統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鄉村建設是長期的、復雜的、體量龐大的,鄉村建設中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細枝末節,不能大呼隆推進,需要拿出更多細心和耐心,久久為功,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財力可持續和農民可承受的基礎之上,以歷史和社會的擔當,寫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
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國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點。我們始終從國情出發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既不好高騖遠,也不因循守舊,保持歷史耐心,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持續推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對于時間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為計,而是以百年、千年為計。這折射出的是中國共產黨人的視野、胸懷和抱負。從習近平總書記一次次對“歷史耐心”的強調和我們黨的各類重要文件、報告中頻繁出現的“五年規劃”“百年目標”“千年大計”等關鍵詞中,不難看出,那些具有標志性和里程碑意義的奮斗實踐,無一不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發揚釘釘子精神、保持歷史耐心持續推進的結果。奮進在新征程上,我們更當既胸懷大局、放眼長遠,又應馳而不息、不舍寸功,一步一個腳印向著目標不懈努力、砥礪前行,積跬步至千里,積小勝為大勝。
部分資料來源:學習時報
重慶兩江新區
? 2020 重慶兩江新區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渝ICP備2020014939號-1
渝公網安備 50011202502943號網站建設:指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