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上午9時,重慶市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市人民大禮堂開幕。會上,重慶市人民政府市長唐良智作政府工作報告。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多處提及兩江新區。
——創新發展實現新突破。創新平臺體系不斷完善,完成重慶高新區、經開區體制改革和擴容升級,高標準規劃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加快兩江協同創新區發展,初步形成布局合理、鏈條完整、功能互補、支撐有力的創新平臺體系。創新主體加快集聚,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雙一流”建設成效明顯,88家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企業來渝設立分院分所,國家重點實驗室達到10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達到37家,新型研發機構達到142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分別達到4222家、26371家,有研發機構的規上工業企業占比預計達到25%。區域創新活力增強,預計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年均增長17.4%、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1%,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1.3件,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58.6%。
——開放發展呈現新氣象。開放通道持續拓展,西部陸海新通道通達96個國家、260個港口,中歐班列(渝新歐)累計開行超過7000班,國際航線增至101條,重慶成為全國首個同時擁有港口型和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城市。平臺引領帶動作用增強,中新互聯互通項目、自貿試驗區、兩江新區等國家級開放平臺集聚了全市外貿進出口的80%、外商直接投資的60%。開放型經濟穩中提質,五年實際利用外資523.8億美元,在渝世界500強達到296家,智博會、西洽會、中新金融峰會、重慶英才大會等影響力不斷增強。以開放促改革取得積極進展,中央部署重慶的改革任務479項全面落實、930項穩步推進,營商環境持續改善,五年新設市場主體212.7萬戶,上市企業達到76家,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近60%。
(四)抓產業轉型升級。
深入實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汽車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長安UNI-T、林肯“冒險家”等中高端車型上市,長城重慶基地發動機等項目開工,吉利高端新能源整車等項目落地,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獲批,汽車產業增加值增長10.1%;電子信息產業加快向產業鏈上游延伸,京東方智慧系統創新中心開工建設,峰米激光電視等項目落地,產業增加值增長13.9%;裝備、醫藥、材料、消費品等產業增長態勢良好。
推動大數據智能化發展,啟動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出臺加快線上業態線上服務線上管理發展的意見,忽米網入選工業互聯網國家雙跨平臺,新型智慧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和城市大數據資源中心基本建成,2020線上智博會、重慶國際創投大會成功舉辦,數字經濟增加值增長18%以上,限上單位網絡零售額增長45%。
(五)抓改革開放創新。
加快推進科技創新,西部(重慶)科學城啟動建設,兩江協同創新區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中科院重慶科學中心項目簽約,超瞬態實驗裝置加快建設,獲批國家應用數學中心,新引進高端創新資源23家、緊缺優秀人才2.5萬余名,6個環大學創新生態圈入孵企業團隊超過3000個。
二、“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
(一)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優化創新布局,以西部(重慶)科學城為主引擎,聯動兩江協同創新區發展,引導高新區、經開區和各類產業園區創新轉型,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打造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和協同創新示范區。培育創新力量,力爭大科學裝置、國家實驗室基地、“雙一流”建設取得新進展,新型研發機構達到300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8000家,科技型企業超過4.5萬家,有研發機構的規上工業企業占比達到50%。改善創新生態,深入實施重慶英才計劃,健全創新激勵政策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應用體系,力爭人才資源總量突破660萬人,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
(五)統籌鄉村振興和城市提升,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強化“兩江四岸”主軸功能,做靚長嘉匯、廣陽島、科學城、樞紐港、智慧園、藝術灣等城市新名片,引領帶動中部歷史母城、東部生態之城、西部科學之城、南部人文之城、北部智慧之城發展,加快補齊區縣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和綜合承載力。
(七)實行更高水平開放,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暢通對外開放通道,統籌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鐵公水空四種方式、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四類要素,加快完善基礎設施體系、現代物流體系、政策創新體系,建設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和口岸高地。提升開放平臺能級,支持兩江新區打造內陸開放門戶和智慧之城,建設高質量發展引領區、高品質生活示范區;高標準實施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深化重慶與新加坡“點對點”合作,帶動中國西部與東盟國家“面對面”互聯互通;加快自貿試驗區首創性、差異化改革探索,拓展高新區、經開區及各類開發區開放功能。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質量,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壯大開放型產業集群,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市場,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努力在西部地區帶頭開放、帶動開放。
三、2021年工作安排
(一)更大力度推進科技創新。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落實科技自立自強要求,完善科技創新政策措施,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高水平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聚焦科學主題“鑄魂”緊扣“五個科學”“五個科技”實施“金鳳凰”人才支持政策,推動中科院重慶科學中心等項目開工,支持國科大重慶學院發展,加快建設超瞬態實驗裝置、長江上游種質創制大科學裝置、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和在渝高校科技創新中心,謀劃建設國家實驗室重慶基地,推進光大人工智能產業基地、中國電子信創產業園等產業項目。
面向未來發展“筑城”強化規劃前瞻引領,優化城市設計理念,高質量建好基礎設施,抓緊完善公共服務配套,加快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為科學城植入更多科技、人文、綠色元素,打造“科學家的家、創業者的城”。
聯動全域創新“賦能”,強化“五區聯動”,完善重慶高新區和北碚、沙坪壩、九龍坡、江津、璧山5個行政區協同聯動機制;按照“一城多園”模式,加快建設兩江協同創新區,集聚高端研發機構,推動分布式雷達天體成像測量儀驗證試驗場、水土生物醫藥創新基地等項目建設;支持銅梁、潼南、涪陵、大足、合川、綦江等創建國家級高新區,支持渝北創建國家級農業高新區,加快建設重慶國際生物城,打造中國畜牧科技城,增強區域協同創新能力;深化高校、院所、企業合作,加快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
認真落實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加快重大事項落地,配合國家有關部委編制雙城經濟圈國土空間規劃和科技創新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多層次軌道交通體系等規劃方案,編制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等建設方案,提速建設31個重大項目,實施雙城經濟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
加強政策協同對接,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研究出臺產業、人才等領域配套政策,落實雙城經濟圈便捷生活行動方案。
做大做強“一區”、做優做特“兩群”。主城都市區,強化中心城區科技創新、現代服務、先進制造、國際交往等功能,推進璧山、江津、長壽、南川與中心城區同城化發展,推進涪陵、永川、合川、綦江萬盛等支點城市加快發展,推進榮昌、銅梁、大足、潼南等橋頭堡城市特色發展。
(三)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持續發展先進制造業。汽車產業,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強化車輛控制軟件、車規級芯片等技術研發應用,推動博世慶鈴氫燃料發動機、比亞迪動力電池、領巢9擋自動變速器等項目建設,擴大長安、金康、吉利等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高標準建設車聯網先導區,持續提升整車品牌價值。
電子產業,堅持研發、制造同步發力,拓展功率半導體、超高清視頻、智慧家居等產業發展空間,支持聯合微電子中心硅基光電子項目發展,加快華潤微電子12英寸功率半導體、京東方第6代柔性顯示面板、康佳半導體光電產業園等項目建設。
裝備制造產業,緊盯成套化、精密化、智能化發展方向,推動整機和零部件雙提升,加快推進三一西南智能制造基地、ABB遷建等項目,壯大工程機械、智能制造裝備、軌道交通裝備等產業規模。
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構建“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鏈,做大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產業規模,提升先進傳感、電子元器件發展水平,豐富智能終端產品,完善工業互聯網體系,加速區域和行業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建設,培育壯大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
塑造“住業游樂購”全場景集,升級新型智慧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功能,建設智慧名城重點應用場景、中新國際數據通道創新應用場景,推動5G融合應用示范,拓展智慧政務、交通、醫療、旅游等智能化應用。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金融業,加快江北嘴——解放碑——長嘉匯金融核心區建設,支持金融機構在渝布局區域總部、設立后臺服務中心,支持現有法人金融機構做大做強,深入實施提升經濟證券化水平行動計劃,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軟件及信息技術服務業,重點發展工業軟件、行業應用軟件、基礎軟件和信息安全軟件,建設兩江軟件園、渝北仙桃國際大數據谷、重慶數字經濟(區塊鏈)產業園、合川網絡安全產業園等軟件名園。
檢驗檢測服務業,打造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重慶)、國家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示范區。
(四)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提高改革的戰略性、前瞻性、針對性,使改革更好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
深化金融改革。推動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加快建設立足西部、面向東盟的內陸國際金融中心。推進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支持國家金融科技認證中心運營。加快區域性股權市場制度、融資工具等創新發展,實施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對外投資試點。推動中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拓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與投融資便利化應用場景。加強地方金融機構監管,提高網絡小貸業務監管能力,妥善處置單體企業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五)加快培育內陸開放新優勢。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不斷提高參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更好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
提升開放通道能級。南向,優化西部陸海新通道路網結構,共建跨區域公共運營平臺,設置境內外樞紐和集貨分撥節點。西向,聯合四川共建中歐班列(成渝)號,優化去回程線路及運力,促進線路向北歐市場延伸,實施集結中心示范工程。東向,推動長江黃金水道干支聯運,穩定開行滬渝直達快線和渝甬班列,進一步提高運行效率。北向,加密渝滿俄班列頻次,持續優化貨物結構,積極銜接中蒙俄經濟走廊。空中,有序恢復國際客貨運航線,增開商務航線和直達航線,發展基地航空,拓展航空中轉業務。線上,用好中新國際數據通道,探索數據跨境有序流動。推進多式聯運“一單制”和鐵路運單物權化,高質量建設港口型、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
提升開放平臺引領功能。推動中新互聯互通項目高質量發展,深化數據、金融、運輸、人才等領域合作,辦好第四屆中新金融峰會,推進中新航空產業園、中新金融科技合作示范區等項目建設。深化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推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加快構建適應高水平開放的管理體制和離岸賬戶體系,試行有利于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的外匯管理政策,建設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示范區。支持兩江新區建設內陸開放門戶,打造悅來國際會展城、兩江數字經濟產業園等開放平臺,優先布局國家重點戰略項目、試點示范項目。統籌高新區、經開區及各類園區開放發展,爭取新設一批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支持萬州、永川設立綜合保稅區,建設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高標準辦好智博會、西洽會,籌辦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數字經濟產業論壇,加快建設中西部國際交往中心。
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外貿,推進貿易創新發展,做強總部貿易、轉口貿易,壯大一般貿易,穩定保稅貿易,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建設“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集散中心,推進加工貿易示范區和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爭取設立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外資,實施新版外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升級外商投資全流程服務體系,出臺外商投資企業投訴工作辦法,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打造內陸高質量外資集聚地。外經,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重點,抓住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簽署和中歐完成投資協定談判的機遇,主動參與全球產業鏈重塑,謀劃實施重慶與東盟等經貿合作規劃,創新對外投資合作方式,布局海外生產和營銷服務網絡。
(七)持續實施城市提升行動計劃。落實“一尊重五統籌”要求,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現代化水平,加快建設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現代城市。
健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完成重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中心城區、4個同城化發展先行區、4個支點城市、4個橋頭堡城市分區規劃,推進區縣國土空間分區規劃和總體規劃編制審批。加快編制東部生態城、禮嘉悅來智慧園、寸灘國際新城等重大專項規劃,建立國土空間規劃留白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
完善基礎設施網絡。“米”字型高鐵網,持續實施高鐵建設五年行動方案,按照“五年全開工、十年全開通”目標,提速渝萬、渝昆、成達萬、渝湘高鐵重慶至黔江段等高鐵建設,建成鄭萬高鐵重慶段,啟動成渝中線、渝西、渝宜高鐵建設及重慶站改造,力爭開工渝湘高鐵黔江至吉首段,加快渝貴、蘭渝、萬黔高鐵及安張鐵路前期工作。
城市路網,規劃建設中心城區與周邊地區同城化通道,加快兩江新區至長壽快速通道和黃桷坪大橋、白市驛隧道等項目建設,建成水土大橋、禮嘉大橋、土主隧道等項目,增強節點交通轉換能力和重要路段通行能力。
新型基礎設施體系,統籌推進信息、融合、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新建5G基站2.1萬個,擴大千兆光纖接入網絡覆蓋面。
加快構建智慧化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推行城市綜合治理“一網統管”、城市運行安全“一屏通覽”、融合智慧調度“一鍵聯動”,讓城市運行更智慧、更精準、更高效。
圖解2021年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 來源:重慶兩江新區 上游新聞

重慶兩江新區
? 2020 重慶兩江新區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渝ICP備2020014939號-1
渝公網安備 50011202502943號網站建設:指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