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大西部
以成都和重慶為核心的雙城經濟圈
是人口最密集、產業基礎最雄厚
創新能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
日前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
正式印發
提出要推動成渝地區形成
有實力、有特色的雙城經濟圈
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
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這是繼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之后
中國又一個重要的區域發展戰略
意味著成渝地區將崛起成為
我國經濟發展的第四增長極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都“圈”在了哪里呢?最近發布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首先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范圍做了明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位于我國中西部,以重慶和成都兩座城市為核心,范圍包括重慶中心城區在內的27個區縣,以及開州、云陽的部分地區;四川省的成都、自貢、瀘州等15個市,其中綿陽、達州、雅安為部分地區。總面積約18.5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9800萬,地區生產總值近6.3萬億元。
那么,推動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其意義何在?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國際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在這樣的時間節點上,加速推進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具有特殊意義。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長肖金成說:“從國際局勢來看,全球出現了分化,逆全球化思潮也在全球涌動,這種背景下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促進國內市場擴大,推進消費水平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內陸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人口密集地區,在國家發展格局中處于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風云變幻中要從容應對挑戰,就要提高自身競爭力,尤其要挖掘我國自身內部潛力。肖金成說:“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加上周邊,人口超過1億多人,這1億多人既是一個大市場,又具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為產業發展提供了非常多的優勢條件。”從全國的經濟總體規劃布局來看,此時加速推進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不僅至關重要,也恰逢其時。目前,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在全國形成優勢互補、相對均衡的經濟發展格局,是我國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重要目標,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要之舉。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長期以來我國東西部發展不平衡。東部已經有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大城市群,以全國2.8%的土地聚集了約18%的人口,貢獻了約38%的GDP。而西部則長期處于“跟跑”狀態,缺少強有力的支點撬動發展。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說:“這種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不單單著眼于一個地區的發展,它是從全國整體戰略布局,立足未來長遠的戰略,使成渝地區成為西部地區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使我們國家增長的引擎更多,形成一種多極化的網絡。”
在《規劃綱要》中,以四個關鍵詞闡述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戰略定位,即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這四個關鍵詞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未來的模樣勾畫了出來。那么這個“圈”究竟該怎么畫?《規劃綱要》也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提出了九項重點任務,包括構建雙城經濟圈發展新格局、合力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絡、協同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共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聯手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共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這九項重點任務,每一項都明確而具體。依托國家的政策支持,這些任務將逐一落實。這既是成渝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寶貴契機,也意味著巨大挑戰。在這九項任務中,“構建雙城經濟圈發展新格局”格外引人關注。和其他城市群相比,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兩個城市的雙核驅動。重慶和成都這兩座中心城市的經濟總量占到成渝地區的50%以上,無疑,這兩座城市將以強大活力共同引領整個經濟圈的發展。
以雙城帶動整個區域尤其是周邊相對落后地區的發展,是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目標之一。《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圍繞雙城培育現代化都市圈,帶動中心城市周邊市地和區縣加快發展。肖金成說:“綱要明確提出特大城市要瘦身健體。所謂的瘦身健體就是規模不要太大,而且產業結構要優化,空間布局要調整,中心城市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科技創新產業,把一般的制造業向周邊疏解,這樣周邊的城市都能發展起來。”成渝地區人口密集,周邊農村人口比例較高且發展相對落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不僅能帶動多個城市發展,也將極大助力鄉村振興,讓更多百姓得到實惠、分享成果。肖金成說:“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通過城市產業集聚,提高城鎮化水平,通過城鄉融合,城市帶動農村,使農村地區人均享有的資源比例提高,他們就能夠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富裕起來,這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一種途徑。”
要實現這樣的規劃藍圖,關鍵要發展有競爭力的產業,搭建高質量、世界級的產業集群,這對區域發展來說至關重要。近年來,在國家大力推動下,成渝地區的高端要素和產業加速集聚,已經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一些重要領域如汽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不斷壯大,成為全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此次發布的《規劃綱要》對未來產業發展也提出了具體規劃,要求整合提升優勢產業,加快補齊短板,增強全產業鏈優勢,而這也是當地一直在推動的產業發展方向。
比如,全國約有三分之一的蘋果無線充電器、智能遙控器,約一半的華為平板電腦后殼都出自四川宜賓的一家企業,而這些產品所用的芯片、顯示屏基板等配件,有三分之一都來自重慶的一家企業。城市之間的優勢互補與合作,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節約了成本。
推動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不僅是為了發展經濟,更是著眼于社會協調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方方面面的提升,比如它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就具有重要意義。
成渝地區位于長江上游,是長江主要水源涵養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起來,將極大減小生態脆弱地區的人口壓力,進一步筑牢長江上游和西部地區的生態屏障。這是黨中央為提高群眾生活質量、守護中華民族的福祉而進行的長遠規劃。
在《規劃綱要》中還提出,要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改革開放新高地”這一重要任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我國對外開放布局中占據重要戰略位置,它是“一帶一路”和我國長江經濟帶的重要聯結點,也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起點。
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史育龍說:“現在西部陸海新通道,從成渝為起點向西北方向聯系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從成渝開始,通過廣西北部灣出海口,又聯系到了東南亞國家的沿海港口,相當于把‘一帶’和‘一路’打通連接形成了一個新的循環。”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說:“我們構筑了陸海聯動機制,把沿海開放跟內陸開放結合起來,實現東西互濟,實現全方位的、高水平的開放,成渝地區在這里面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支撐點。”
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成“改革開放新高地”,這體現了我國堅定不移推進對外開放的決心。盡管國際形勢復雜變幻,挑戰和困難接連不斷,但我國將繼續履行承諾,促進世界各國友好合作和經濟復蘇,推動構建共擔風雨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而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顯然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規劃綱要》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出了明確的階段目標:到2025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一體化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區域特色進一步彰顯,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作用顯著增強。
到2035年,建成實力雄厚、特色鮮明的雙城經濟圈,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
在這個過程中,成都和重慶這對雙子星城市怎么融為一體、優勢互補是個核心課題。兩座城市未來除了各自都要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更要雙核引領、區域聯動、打破壁壘、疏通瓶頸,共下一盤棋,共建經濟圈,唱好這首“雙城記”。